管理之道

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与竞争战略如何部署?(下)

发布日期:2008-04-13 点击数:1206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和科技大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非常重视基础科学研究、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实行的是十分典型的自主创新战略。历届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科研开发经费源源不断地输向大学,最多时达全国科研开发经费的70%。但是美国由于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往非常重视产品创新,却不注意制造工艺创新,长期来一直忽视产品制造、管理、销售过程的创新。所美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战略上重视 自主开发,但往不注重工艺创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J。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概括来,是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依托大学等科研机构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的结合战略。

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日本的技术创新可谓独树一帜,与美国截然同。这不仅与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落后有关,同时与日本民族的改良精神有关。二战结束时,日本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为了振兴经济赶超先进国家 ,日本政府制定了“吸收性发展战略也就是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技术,力争在最短的间内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针对中小企业面量大的特点 ,日本就采取“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吸收并发展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日本企并不做研究工作,而是做开发工作,并把技术创新重点放在寻找技术转移和合作伙伴。
    日本一向重视大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向来是大企业的附属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虽这有利于中小企业 的专业化,但是由于大企业对小企业有着很强的干预能力,使得中小企业在技创新上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日本中小企业形成以技术引进吸收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在技术吸战略的同时也形成了合作创新的战略。

意大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其成功的术创新模式曾被 日本学者誉为“新世纪工业发展式之一”。据欧洲委员会的资料统计,在意大利制业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99.87%,这在发达国中首屈一指 ,是 中小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的意大利皮革、服装、玻璃、家具卫生陶瓷、大理石等,绝大多数是由中小企业生产来的。意大利中小企业凭借着传统的工艺结合现化的工艺技术,使得传统的产品在质量上有着很提高。
    意大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概括起来 ,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工艺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的础上,中小企业联合技术创新和集群式技术创新结合战略。

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德国中小企业是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来实现技术创新的,注重加强技术界与工业界的结合“科研创新体系”包括科研开发工作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增值过程、科技成果及科技知识的传播、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德国的中小企业与技术界的结合非常有特色,一是大学和研究部门十分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并在整个德国形成网络;二是德国的中小企业纯粹从外界购买的技术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技术研发都是亲 自参与这样,更有利于推出适合市场的产品和技术。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期,就拿出销售额的5% ~10%与技术界结合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西门子公司的电器使用性能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直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企业之一。即使这样,公司现在仍然每年拿出销售额的 10%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以保证产品始终保持高水平、高质量和高销售。

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的工业发展相当迅速,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的扩张尤其引人注目。台湾中小企业一直依赖国外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日本一美国一台湾地区三角贸易关系中,台湾中小企业一直充当代工者的角色,依靠日本的技术,通过加工装配,销往美国的市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的加剧,台湾当局不得不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台湾中小企业形成了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以代工为基础形成的自主和合作技术创新战略。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中国中小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国中小企业从产业结构上来说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不高,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中小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这也导致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中国中小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所以中小企业的技术战略主要是以模仿战略为主,在技术创新战略中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创新战略。据调查 ,中小企业采用再创新战略的位居首位 ,比重为 44.84% ,而采用模仿、追随和领先战略的比重分别为 24.69%、22.42%、27.59%,差别不大  。2O年来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走的是引进吸收创新的路子 ,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以可以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然是以引进吸收创新为主。

(一)引进吸收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引进吸收战略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技术创新战略 ,但是中国中小企业由于在发展初期自有资金不足 ,所以走出了一条“以贸养技”、“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经历 了二次创业。在一次创业中,主要是靠贸易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围绕着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进行。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创新方式开始由一次创业时偏重产品创新转为产品与工艺创新并重 ,企业 自主开发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一体化趋势在加强。但是技工贸路线也有一定的缺陷。如中关村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技工贸路线。随着中关村的发展和技工贸路线的盛行,商业气氛 日趋浓厚,很多高科技企业搞起了高新技术产品销售 ,以至中关村丧失了高科技园区的地位,成为中国IT行业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在中小企业引进吸收战略中还有一个重要形式 ,即三来一补。中国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发展模式就是三来一补。珠江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政策条件 ,使得该地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尤其在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该地区的乡镇企业采取多种途径,从多个角度扩大出口,与境外企业合资或合作,发展“三来一补”。现在这些企业很多已发展成为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

(二)合作技术创新战略
    中国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与高校技术创新合作,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的合作机制并未建立。由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中小企业缺乏与其他企业协作的要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高校的技术资源长期富余,中小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特别明显,也创造了不少高技术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动力不足,需求依然不旺。创新主体相对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企业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大部分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

(三)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战略
    企业集群的形成是为了获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利益。从需求方面来说,企业集群能从地方巨大的需求中获利,尤其是那些从相关产业中脱离出来具有较为固定的需求方的企业集群,如一些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集群,它们能从跨国公司较为固定的需求中获利。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后,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集群不仅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还可以通过技术扩散使得中小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中小企业集群,如绍兴的轻纺企业集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企业集群、中关村高科技企业集群、东莞 IT制造业集群等。这些集群内企业通过横向或纵向合作,共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但是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集群内环境不利于技术创新,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还没有形成。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虽然国家一直推动自主开发研究,但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风险大,要求企业有高水平的技术储备。中小企业在这种环境下,缺乏 自主创新能力。

(二)技术引进后二次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从外部引进,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据统计,中小企业技术来源主要是国内,引进国内现成技术的最多;其次是从与企业有业务关系的大企业引进。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引进技术后并没有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

(三)没有形成合作创新机制
    中国中小企业虽然也力图寻求技术支持,但是由于环境的制约,中小企业的合作创新并不多见。首先,在产学研合作上,由于合作的动力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信息不畅通,交流机制不完善,法规不配套,政策导向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不够紧密。中小企业与大学只是在技术的获取上有一定的合作,大学等科研机构并不能深入企业的技术创新。其次,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上,中国大部分大企业都追求大而全,大企业缺少与中小企业的协作。在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上,中国中小企业一般都是生产最终商品,很少有中小企业生产中间产品。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同质性产品,而不是依靠加工工序进行有效的分工,提高专业化程度。各企业独立完成每道工序,只是在花色、款式和品种上有所区别。这样中小企业之间也没有协作的需要 。而且 ,中国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在技术上的不足可以用劳动力替代,也就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的意识 。最后 ,中小企业行业组织的缺乏也是中小企业间缺乏协作的原因。

(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缺乏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有了聚集发展的趋势并且也形成了不少的中小企业集群,但是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只是简单的聚集,还没有形成集群创新的环境。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没有形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化程度低,很难从大企业获得稳定的订单,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大学和企业间合作互动机制也不健全,有些企业与大学几乎没有联系。集群内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 ,而且 由于集群的产业单一容易形成中小企业的恶性竞争。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经验启示
    经过分析 ,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虽然在具体实施上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技术新战略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是引进吸收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美国由本国强大的技术力量、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美国人的创新精神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强。而德国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创新投入很高,自主创新能力很强。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即技术引进战略。虽然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反映出中小企业在技术新能力上缺乏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在创新战略上都显示出合作创新和聚集创新的趋势。在聚集创上意大利显得最为出色。

(一)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创新
    与大企业相比,各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的占有上都处于明显劣势,所以与外部合作是各国中小企业共同的选择,各国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中小企业很大的帮助。在中小企业合作上,主要是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产学研方面,各个国家都推动中小企业与大学等机构合作。中小企业和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和高校的中介服务机构,这推动了中小企业的产学研积极合作美国硅谷地区就是产学研的典范。 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方面,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卫星一大工厂制度,如日本的下请模式、意大利的百能顿模式。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大企业由于一体化带来的组织臃肿,而且还可以把大企业的技术向小企业扩散,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良性发展。在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方面,日本、意大利、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组织,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协调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以克服单个中小企业的弱点。

(二)充分利用技术引进吸收战略
    技术引进吸收战略不仅成本小、风险低,而且对企业 自身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成为很多国家中小企业的首选。日本把该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技术引进不仅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而且把引进后的技术改良作为重点。有关资料表明,日本各产业部门从国外购买技术专利的费用总额同消化吸收的研究费用总额之比平均为 1:7。同时日本的专利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而中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引进战略则没有 日本成功,其引进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日本,一般都是比较落后的技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所以现在台湾中小企业面临着技术升级的压力。

(三)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使集群中小企业有效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 ,获得bet36即时比分_bet36体育在线@:的创新资源。美国的硅谷、 128号公路区、意大利的普特拉地区以及台湾的新竹 科技园都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地区。但是中小企 业的集群并不能 自动带来集群创新,如美国的硅谷 成为美国的高科技摇篮,而波士顿 128号公路虽然也具有同样的优势,却没有反映出中小企业集群创 新优势。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不仅是要有中小企业的 聚集,更重要的是建立适宜的集群内环境。

 

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途径
    差异化战略或称标新立异战略就是使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有别于竞争者 而具有鲜明的个性或特色以创造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差异化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来 体现,如产品性能、质量外观、品牌形象、技术、客户服务、经销网络等,企业只要在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与竞争者有所不同,并对潜在顾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就能取得优势地位。
    中小企业如何避免与市场的正面冲突,发挥 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商品经济市场上谋取一席之地?正确制定和运用符合本企业客观情况的发展战略是极其重要的。组织的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

有形差异化
    从技术层面讨论 ,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力 ,技术上的差异化会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和适应场需求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特色优势,把他们的异化技术转化为技术服务能力,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垄局面。技术差异化突 出解决了企业拥有什么样的 自主力,在优势和劣势中如何寻求加强和突破,同时在这个过中挖掘出企业是否存在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创造价值的力,以及这些能力来自何处。
    在企业的非技术层面上,我们从企业的供应链角度寻企业新的成长空间,市场上一般的行业由前端业务、中间务和后端业务组成,而最主要的环节是企业各个阶段实现值的交接过程,这是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各个企要在这个过程中下足功夫,让 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价值。

无形差异化
    与有形差异化的技术角度不同,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务差异化和品牌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体现在企业给消费带来的感受区分度,这种区分形成各具竞争企业特色的场占有领域,这是在各个企业长期的市场经营中逐步确起来的。品牌建设主要体现在各个企业的市场宣传上,主要的体现是在广告的制作和发布中。
    这种差异化会对产业的价值链和价值链的再造产生效应,差异化可以为企业提高适应市场需求能力提供空间,实现客户价值和反馈价值,为客户进一步提供差异性的或者成本更低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的进一步需求 。

内部差异化
    面向企业发展的内部结构,需要考虑企业组织的范围经济,尤其是相关事件的关联程度,这种关联集中体现在产品相关性、技术相关性和资源相关性 3个方面。企业的内部差异化策略是提高互补品的生产能力,走多元化生产的道路,以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内部差异化解决了怎样把企业的关联活动和实现机制明晰化;企业应当在什么时候进行哪些活动来提供价值 ,这些活动如何关联;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和环境来执行和实现这种活动,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协调,在整个组织实现特色的系统管理工程。

外部差异化
    外部差异化主要解决竞争问题,进而解决企业的定位问题 ,也就是企业走什么样的经营道路。外部差异化 同时要求企业定位商业范围和定价策略,即企业为哪些客户提供价值 、企业利润的决定因素、细分市场的利润率和收人中哪些来源是决定性的。
    若要与大企业合作 ,则要求 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实力现在,贴牌生产和企业的集群效应也很普遍。拾遗补缺战略对于那些试图避免与工业巨头直接竞争而又想建立 自己的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极具吸引力。这种方式在国内外市场都有很好的效果,随着市场空白的缩小,全球经济将会有大的发展潜力,企业间分工与合作必将大大加强,在市场中成功的企业必须对市场与变革反应十分敏捷。而这些中小企业可以做得很好。
 

摘自:  
1  肖潇, 陈荣蓉.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意义和方法. 时代经贸, 2007, 5: 88-89
2  和金生, 裴欣.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3(5): 42-48
3  孟庆强, 刘翠军. 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9(9): 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