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广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12-05-11 点击数:3174

    

 

广东纺织工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应用和时尚创意经济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开辟市场、积累资金、培养人才、惠农就业、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面对环境资源的约束,和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压力,我省纺织工业也面临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培育自主创新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是我省纺织工业由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我省纺织工业不能固守现有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新观念,扬长避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概况

纺织工业是我省历史悠久的优势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比较先进,商业物流发达的产业体系。行业规模不断增长,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纺织工业制造基地、出口基地、时尚趋势传播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

(一)在全国同行保持领先地位。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6659户,比20054701户增加195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265.93亿元,较2005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9.41%。在全国同行排名第四位,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81.56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72.22%。年均增长11.48%。主要纺织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化纤产量44.54万吨,比2005年增长11.60%,年均增长2.22%;纱产量45.16万吨,比2005年增长23.25%,年均增长4.27%;布产量28.27亿米,比2005年下降30.04%;服装产量70.26亿件,比2005年增长84.31%,年均增长13.01%;无纺布产量23.29万吨,比2005年增长5.87倍,年均增长47.02%。行业产销衔接良好。2005-2010年产销衔接一直稳定在96%-97%区间。

(二)经济贡献突出。

从经济贡献来看,广东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76.89亿元,较2005年增长1.09倍;纺织工业利润额116.90亿元,较2005年增长1.58倍;纺织行业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2.67%4.99%,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0.51.1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26.09万元/人,较2005年增长75.93%。从稳定社会就业来看,201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从业平均人数达到178.16万人,较2005年增长21.80%,纺织产业吸纳就业超过全省就业的10%,为提供劳动就业,推动城镇化建设发挥民生产业的作用。

(三)品牌建设与时尚产业日益凸显。

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共培育了广东省名牌53个,省著名商标46个,中国名牌21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这些名牌、名标在各自领域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为引导消费,对行业发展有显著的带动效应。

(四)区域纺织产业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省纺织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以区域为基地,以产品为纽带,以品牌为龙头的分工明确的纺织产业集群,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和制造基地。我省已形成的十个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与中国纺织协会共建的28个纺织名城、名镇,其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纺织工业经济的80%以上。

(五)技术进步促进规模和质量提高。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省纺织各行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同时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装备,来缓解产品结构调整和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在淘汰落后设备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装备。

(六)清洁生产带头起步,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在纺织行业中大力提倡和推行开展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从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推进纺织产业走向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工业生产基本模式,取得良好效果。至今有60家纺织企业取得清洁生产认证,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系列培训,对工艺、设备、技术按清洁生产的标准进行技术改造,不但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使产品质量水平得到提高,而且通过余热回收、分级供水和废水分级回用等循环经济新工艺,使企业成本下降,增加效益。

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契机。

2010年,随着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下降,世界经济将有所好转,国际市场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复。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步入从金融危机中逐步恢复并努力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整体增速将在中低速区间调整回升。据有关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GDP增速为4.5%2011-2015年平均增速约为4.4%。预测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增速约为9.6%2011-2015年约为6.5%

新科技革命为产业升级提供契机。未来十年,以能源、科技信息与生物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将引领人类社会进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也将为纺织产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纺织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金融危机虽然使经济全球化暂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国家和地区间产业与市场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未来十年,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使我国纺织工业面临主要的挑战是: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减速将加剧市场竞争,特别是来自周边国际低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发达国家仍掌握技术、品牌等重要资源,对高端核心技术环节、品牌和营销渠道等资源的控制将更加严格,我国纺织工业在价值链高端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三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在未来十年仍然难以避免。

(三)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契机与挑战。

未来十年,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贸易环境、资源条件等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既有发展的契机,也有严峻的挑战。

1、面临国际契机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我国提供承接产业转变的机遇。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为国际纺织产业链高端进入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对产业链配套水平有较高要求的高档纺织品服装加工生产、纺织专用装备加工生产等领域,我国仍是发达国家纺织产业资本流入的重要目的地。

其次,在新的国际需求环境为我国纺织工业竞争优势发挥提供空间。国际市场供求格局仍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市场优胜劣汰进一步加剧,尽管我国纺织工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仍然突出,一方面,尽管我国各项生产要素价格都将继续上升,以产业链综合能力为基础,伴随着行业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大众产品物美价廉方面的比较优势仍将得到延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纺织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将具备更完善的能力来满足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竞争优势也将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2、国内市场的机遇

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纺织工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国内需求仍将是纺织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高新技术、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纺织工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次,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使纺织品消费保持增长。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左右,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从城乡人口结构看,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比重不断提高,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人口数量平滑增长的趋势,纺织产品消费数量将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其次,经济和人口增长也将拉动内需的增长。2005年以来,人均衣着消费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6.5%以上,从人口增长的角度来看,人口增长会带来纤维消费的自然增长,同时,随着城镇人口超过6亿的庞大基数,对中高档产品的消费潜力较大。

3、面临新三大座大山的挑战

一是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保护本国出口,限制别国出口,很多国家动用贸易经济手段或增加技术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将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我国纺织行业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仍然较高,行业出口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原材料、燃料价格高位攀升。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各项生产要素市场供给将逐渐趋于紧张,价格将呈上升趋势,纺织企业的成本压力将明显增加,利润空间压缩。三是我国货币升值。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和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压力将明显加大,我国纺织行业在出口报价和结汇方面也将面临风险。

三、我省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两次跨越发展,我省纺织工业已成为产业链完善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但行业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外部的发展环境对纺织工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任务艰巨。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全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覆盖面不够;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创新中心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满足不了行业创新的需求;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合作机制不够顺畅;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缺乏资金,大中型企业有资金但缺乏技术依托。在技术创新方面普遍缺乏方向指引,创新的投入和风险、难度较大等诸多因素影响行业创新。

从更广、更高的层面看,造成这种局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的基础研究基本缺失,使企业只能停留在末端或简单技术的模仿和消化吸收层面,成果大都是短平快项目,寿命短、效益低。高技术含量的自有技术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理论问题,是制约应用开发研究的瓶颈,绝非单一或几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长期以来对基础研究、对依托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学科优势重视不够,缺乏行政的统筹支持和超前部署,难以产生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技术含量的自有技术,这与我省的经济实力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不相适应,在参与国际以及国内长三角和环渤海的竞争中后劲不足。

(二)自主品牌营销比重较低,行业效益下降。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有一批优势品牌,在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比重较小,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多数没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也不具备产品的设计能力,科技含量较低,利润流失严重。随着近年产品成本不断上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靠以量取胜以价去取胜的企业受到严重冲击,造成我省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下降。

(三)技术与产业结构的差距与问题。

高性能纤维技术方面:我省有芳纶1313、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开发与生产,但目前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单线产能小,产量不足,质量稳定性差。特别是高端产品,深度应用等方面刚起步,工艺技术水平、产品性能等与国际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

印染行业方面:我省印染大企业的生产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部分中小印染企业在生产工艺上,存在流程长、能耗高、用水量大、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加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应用。

我省纺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和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覆盖面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局部应用或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企业管控一体化应用程度较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刚刚起步。

家纺行业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缓慢。我省的家纺用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是全国的发源地。随着内地纺织工业的崛起,生产规模在全国的比重逐渐降低。这个行业由于缺乏领头羊大型骨干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于求稳,再加上没有显著的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广东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地域品牌尚未形成。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挥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以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为主线,积极推动由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全面构建创新体系,建立完整合理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架构,积极推及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研究体系。重点促进高性能纤维材料、纺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印染等行业的调整提升;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坚持质量,注重完善产业链,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自主创新,开发新兴行业,建立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大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推动纺织工业发展成为创新型高效产业、节能降耗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巩固纺织工业就业惠农,支撑服务业发展的地位,加快实现我省由纺织工业大省向强省转变。

二、发展目标

20112015年,全省纺织工业预计按年均增长8%2015年销售产值达62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销售产值的5%。纺织工业调整升级,整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优势,技术装备和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上一个台阶,提高人均生产总值,提升行业的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纺织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2015年的主要纺织产品的产量和经济指标。

主要纺织品名称

 

经济指标

棉纱

80万吨

销售产值

6200亿元

服装

90亿件

外贸出口

500亿美元

丝绸

 

人均产值

30万元/人﹒年

60亿米

期末节能目标

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607tce

非织造布

60万吨

(二)技术进步指标。

纺织技术强省目标。到2015年,在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及研发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纺织企业不断提高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由目前的不到1%增长到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比重达到3%以上。

省级纺织企业技术中心由十一五期间6家,到十二五”10家,省级纺织行业的工程技术中心由“十一五”期间12家,到“十二五”16家。

掌握一批高性能、高技术纤维的工艺技术以及生产和应用。

规模以上企业有三分之一掌握现代化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技术。

(三)品牌强省目标。

促进品牌强省。技术创新、标准建设、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商业流通渠道的建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品牌。

促进纺织制造领域、流通领域与服务领域在资本和业务上互相交汇。提升纺织品牌企业的营销渠道控制力,在加强自有销售网点比重的同时,可通过品牌联合、独家入驻等方式增强与百货商场、超市等零售渠道控制力,现有优势市场地位的品牌企业在稳定中档市场的同时,加大品牌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积极向高端市场开拓,与国际知名品牌争夺高附加值市场。

促进品牌国际化。品牌企业通过增强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和控制能力,占据国际纺织产业链中国际采购权环节,改变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渠道被国际采购上控制的局面,以保障纺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合理赢利水平。其次,推进有实力的纺织制造企业可通过入股海外品牌、参与海外品牌运营直接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和吸取品牌国际化的经验,逐渐推进我省的品牌走出去。到2015年,纺织品牌出口额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目前不到10%提高到20%以上。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

推进建立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建立纺织制品纤维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纤维制成品的回收再利用比重达到15%左右。拟在佛山南海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中心。

推进工业化融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用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推进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推进重点大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整合能源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管控一体化。

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主要是: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剂、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型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吨以下粘胶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工艺、DMF溶剂法腈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定轴长900毫米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式聚酯设备等落后化纤产能。

 

第三章  发展的方向和产业规划布局

   

以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为核心,推动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和强化开发和应用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我省纺织工业向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转变,发挥我省纺织工业现有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应用高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的终端产品;提升现有纺织集群的发展水平,培育特色区域品牌,完善和提高专业市场功能,推进中心城市的都市型产业建设,以商业流通带动周边纺织工业制造与提升。

一、产业布局

(一)中心城市以转移促优化。

广州、深圳、佛山等中心城市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实现产业转移,以转移促调整、促优化。着眼建设全球或区域性时尚中心、创意中心、营销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辐射周边产业集群和上游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原创技术研发,提高行业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资源整合、产业链整合、运营模式扩散、品牌模式扩散、贸易网络扩散,打造区域的领导品牌,打造国际时尚产业。

(二)粤东纺织发展特色化。

粤东地区要在完善产业链、聚集发展和促进时尚文化与传统相结合方面做精做强。发挥粤东地区现有的针织内衣、家居服、婚纱晚礼服、工艺毛衫优势,向上游的化纤、纺纱、针织、印染延伸。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品味档次和产品服务,集中规划、定点发展印染业。在传承潮汕文化服饰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时尚文化和品牌方面的整合,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品牌效应、带动效应的大型企业。同时,发展产业用纺织品。

(三)粤西、粤北产业配套化。

促进粤西、粤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粤西、粤北地区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求,在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外纺织产业转移中,引导纺织企业、项目进入产业园区聚集发展,促进上下游相关配套,形成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振兴粤西、粤北地区的老纺织工业基地,如湛江、乐昌的棉纺织,通过引进新的产业要素和建立新的机制,形成新的竞争力;粤北韶关、清远和粤西湛江、茂名、云浮的茧丝绸基地,在原公司+农户+基地+标准的发展基础上,着重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行订单农业,加快物资、经营等方面的全程服务网络建设,把公司+农户+基地+标准的新型产业化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增强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

1、打造高性能化纤、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基地

在江门新会化纤名城、开平纺织基地市、南海区等集聚发展。打造高性能化纤和产业用纺织品基地。这些地区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基础,在技术、销售网络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江门依托广东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信达化纤有限公司,打造江门特种化纤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形成年产特种高强锦纶纤维10000吨、芳纶Ⅲ1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5000吨的生产能力,发展己内酰胺,延伸特种纤维产业链;依托新会红象土工织物有限公司和南海南新无纺布公司、南海稳德福无纺布有限公司发展土工材料、医疗用材料及功能性复合材料无纺布,规划建设军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2、促进针织产业集群从大到强的转变

目前,我省拥有张槎针织、小榄内衣、南海盐步内衣、汕头陈店文胸、峡山内衣、两英家居服、普宁流沙内衣、谷饶内衣、南海里水袜子、汕头成田袜子等针织产业集群,着力依靠科技创新,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集群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科技创新、市场渠道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针织企业,创建国内知名品牌以提高针织品及针织服装的知名度,实现针织产业集群由大到强的转变。重点支持张槎针织产业链的延伸和联动发展,拓展专业市场,建立一流针织品生产交易中心。

3、构建低碳模式发展牛仔产业集群

全省有开平三阜、中山大涌、顺德均安、增城新塘等牛仔产业集群,形成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洗水、后整理等完整的牛仔特色产业链。

在技术上促进自主创新和消化引进有机结合,推动一批信息化技术在牛仔行业的应用,提高产业效益。在集群提升中,集群内的企业协作生产,加强联合,协调发展,通过推行集约发展,引导牛仔及相关企业进入专业园区经营;推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创新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最新水洗工艺和印染加工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打造绿色牛仔产业集群;以建立打造一批世界级著名品牌为目标,培育龙头品牌牛仔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壮大规模的同时,推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合理有效重组。

在集群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为动力,建设均安、新塘的牛仔产业向生态环保、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牛仔产品和服装展示中心、销售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标准检测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原材料集散中心方面提升,从而引导我省的牛仔产业从大制造、大生产到大流通业发展。

4、以文化与品牌做强服装集群

全省服装产业集群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建的有:佛山环市童装、惠州惠城男装、普宁衬衣(普宁产业基地市)、东莞虎门女装、茶山服装、博罗园州服装、中山沙溪休闲装、潮州婚纱、晚礼服,还有在国内闻名的深圳女装、汕尾公平男装等,约占我省服装行业80%比重。

服装产业集群要从产业集群向品牌集群和创意集群过渡。首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与院校合作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高端研发、设计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企业升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实施品牌战略,对优秀品牌服装企业,重点支持企业在设计研发、品牌管理、营销渠道等环节的创新,以实现制造链向供应链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再次,集中扶持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服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通过融合岭南文化和现代营销,在国际主流消费中推广我省服装自主品牌,实现我省没有国际知名品牌的突破。支持佛山环市童装名城建设、环市儿童产业创意园。

5、毛织产业集群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以东莞大朗为中心,辐射常平、东坑、横沥等镇,和以汕头澄海区为中心,辐射外砂、新溪等镇,成为高度密集毛织产业带,还有正在发展中的茂名市信宜毛织集群、罗定毛纱集群。

通过用信息化技术、高新适用技术推进毛纺织集群产业结构调整,在政府各部门支持下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毛针织集群创建品牌,提高我省毛针织产品在国内外高端市场的份额。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毛织集群实现两个转变、提升三种能力。首先,针织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传统毛织生产基地向制造业与商贸流通业交汇转变;其次,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品质监控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支持大朗建设高档毛织品生产基地、毛织品研发中心、毛织品销售中心。

二、重点行业发展方向。

1、化纤行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超仿真功能纤维、差别化纤维,为纺织品升级换代创造条件。依托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围绕锦纶产业链,建立高性能锦纶纤维研发中心、尼龙工程中心,开发锦纶上游的己内酰胺项目,解决我省锦纶行业原料问题。广东彩艳集团芳纶纤维产业化,开平春晖集团差别化涤纶长丝,河源新东江化纤涤锦复合超细旦纤维产业化,广东信达化纤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以及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碳纤维产业化。深圳光华伟业的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原料,依托鹤山美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广东毛毯家纺生产基地。。

2、棉纺织行业

以实施名牌为契机,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技术性、个性化、功能性、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等高附加值纺织品。纺纱方面,推广应用高档纺纱设计与生产、新型环锭纺纱、高支纱纺纱、新型纤维纺纱等技术。机织方面,新型纱线面料的生产工艺,真丝、麻类等高附加值产品工艺,高档牛仔布、色织布工艺等。

3、针织行业

用先进和适用技术使针织行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通过创意设计和工艺设计,开发新型、时尚、功能化针织面料和时装;实施四个战略:实施品牌战略,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的优势企业,鼓励企业创建国内外知名品牌,使针织自主品牌比重有明显提高;实施提升针织品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支持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实施提升针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战略,探讨与院校及有关部门等进行跨领域合作,建立创新联盟,促进生物医疗针织品,轻薄型多功能针织面料和针织品,生态针织品等开发与应用;实施产业链延伸与流通业联动发展,支持张槎针织名镇建设针织品生产交易中心。

4、纺机行业

已发展起来的深圳印染、服装自动悬挂生产线、电脑绣花设备,佛山广州的无梭织机、针织圆机设备,东莞电脑毛织设备,粤东电脑绣花机、针刺不织布设备、针织圆机设备,正在形成规模,成为我省纺织产业的新力军,但我省纺机高端产品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要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的创新机制,实现工业信息化,达到设计技术、工艺技术、控制技术的突破。

5、丝绸行业

依托广东省丝绸纺织龙头企业,有效发挥现有资源、市场、网络、人才等优势,整合资源,把农业和工业生产、流通、科研、金融联结起来,进行产业专业化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发挥贸工农体制的优势,把公司+基地+农产+标准的新型产业化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改造和提升茧丝绸行业,继续推进一个基地、三个网络和四个中心(茧丝绸产业基地;信息网络、研究网络和产业网络;丝绸高新技术转移与产品交易中心、丝绸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中心、丝绸高新技术产品测试和检测服务中心和丝绸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反应中心)的建设,开发具有亚热带特色蚕桑叶发展技术体系,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丝绸面料和家用、服装产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途径。做大做强丝丽品牌,通过以产品为龙头,以质量为基础,以文化为支撑,不断开拓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丝绸名牌。支持顺德香云纱创意产业园建设和发展。

6、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产业用纺织品是我省纺织工业中的高技术性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对扩大内需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力度支持发展我省无纺布机械装备制造业,可生物降解无纺布,以满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医疗和国防等领域的需求,逐步形成从纤维原料、产品加工到应用开发的新型产业链。

7、家用纺织品行业

重点构建广东省家用纺织品公共平台,功能集研发设计中心、品牌营销中心于一体,开发生产具有个性化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家纺产品,打造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文化思维于一体的具有自主品牌的拳头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纺产品自主品牌。

8、印染行业

建立低碳印染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发展印染行业,淘汰落后印染产能,支持印染企业进入专业园区发展。加强我省印染行业标准建设,引进、消化国际印染标准;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印染标准体系,以促进我省印染行业的提升。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开发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技术在印染行业上应用,使印染行业向高端化、品牌化、信息化、低碳化方向发展的可持续高技术行业。

三、重点发展、改造提升的产品和技术

(一)2010-2015年重点发展的主导产品。

 

 

化纤行业

己内酰胺、锦纶差别化功能化切片及纤维、涤纶差别化功能化切片(溶体)及纤维、熔融纺氨纶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可生物降解纤维、锦纶长、短纤维、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碳纤维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及高科技纤维、生物医用材料、纳米纤维纺织品。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医疗卫生保健用非织造卷材及其制品、各种土工材料及复合土工材料、汽车内饰用品、高档滤材、高档优质衬布、高档皮革基材、针织人体器官、农业养殖网、针织建筑材料、汽车内饰材料、无纺布机械装备、纺粘—水刺复合生产线等。

棉纺织行业

高支精梳无结头针织用纱、花式纱、特色牛仔布和色织布、细旦锦纶、丙纶等多种纤维混纺纱,利用新型纤维生产交织品原纱线、高档色织布、高档牛仔布及交织物。

针织行业

高档针织内衣、时装恤衫、外衣化时装、多功能针织运动服装、无缝内衣、薄型兔毛时装、经编土工布、薄型多功能针织面料、牛仔针织品。

印染行业

各种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交织混纺面料、适合高档风衣、休闲服等的面料、绿色环保及生态新纤维面料、天然纤维的高档后整理面料、功能性后整理面料。

毛纺织行业

特种兔毛纱、毛针织服装、毛毯、割圈绒、羽绒羽毛成型产品。潮汕传统抽纱刺绣的技艺工艺毛衫及毛织品、家居服等。

丝绸行业

优质蚕茧、高等级厂丝、传统真丝绸及其工艺品,真丝家用纺织品。

服装行业

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丝绸服装、童装等系列产品及以潮州地区为代表的传统地方工艺和文化资源与时尚相结合的女装、针织服装、运动服、毛衫等。

家用纺织品行业

高品位、个性化、具有保健功能的家纺产品。

纺机行业

印染和后整理设备、新型服饰机械、导热排湿性能测试仪,无梭织机、针织圆机、无纺布机械、智能针织横机、无缝针织内衣机械。

 

军警、国防用纺织品的开发与生产,卫生保健纺织品。

 

(二)重点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方向

化纤行业

高性能纤维高仿真纤维、智能纤维、可再生资源纤维制备过程中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学纤维加工流变学研究、共混体分散性能的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纳米纤维成型机理研究、三位拓扑结构研究、纤维表面纳米结构研究、纤维表面亲疏性能研究、生物医用纤维细胞黏附性、可降解性和相容性研究等。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熔喷法、纺溶法及高技术含量的水刺法和针刺法非织造技术相关理论问题研究,静电纺丝的流变理论和分散理论研究,纳米纤维结构表征和制备原理研究,阻隔性材料的机理和表征研究,农业、医疗、卫生、建筑、交通、航空等产业用纺织品的相关理论研究。

棉纺行业

成纱机理、纺纱、织造过程在线质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织物和纱线组织结构的微米/纳米层面结构测定和表征研究,染色整理过程的染色物理化学、交替界面化学和表面活性剂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离子前处理、超声波处理及印染前沿技术的理论研究。

针织行业

针织物功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面料的舒适性理论研究。

印染行业

有关清洁生产的基础理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研究、纺织品表面真空处理技术CVD,PVD相关的凝聚态物理和表面化学及自组装理论研究,、特殊功能整理的助剂合成和应用的理论研究

毛纺织行业

高档兔毛纱纺纱技术中集束理论,赛络纺、紧密纺、羽绒纺纱有关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

丝绸行业

真丝绸非甲醛抗皱整理机理研究,高档次仿真产品设计的纳米科技理论和先进加工技术理论研究

服装行业

三维立体扫描测量、服装功能设计原型技术、服装CAD无缝诊治技术、服装CAM/CIMS技术,智能化服装电脑设计技术等设计的数学方法和建模理论研究。服装文化研究,纺织舒适性基础理论研究。

家用纺织品行业

绿色环保家纺新产品加工的相关理论研究。

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技术

整合化纤行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技术相关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应用研究,纺织污染物处理和节能减排技术涉及的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热工学和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

纺织信息化技术

智能化纺织加工技术、印染全线自动检测的自动控制理论研究。

 

(三)重点发展技术。

 

 

重点发展技术

化纤行业

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学纤维原料开发与生产技术,纳米纤维、可生物降解环保功能纤维、环保智能型功能纤维、差别化高性能化纤原料。高仿真高性能差别化功能纤维的开发与生产技术,重大绿色环保及可降解化纤开发技术,以静电纺丝为基础的、以生物组织工程材料为主体的生物医用材料。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各种方法相融合及各种材料符合的新型非织造布生产技术,熔喷法、纺溶法及高技术含量的水刺法和针刺法非织造技术,环保过滤非织布生产技术、多种非织工艺在线符合产品开发业应用,薄型丙纶热轧纺粘柔性生产。农业、医疗、卫生、建筑、交通、航空等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与生产。

棉纺行业

高支精梳针织纱纺纱技术,高档牛仔布和色织布开发技术、染色整理技术,细旦锦纶、丙纶等多种纤维混纺交织技术。

针织行业

有关清洁生产(短流程、节水、节能的新型漂染工艺,生物精炼、碱丝光的工艺等)的技术,产品功能性整理技术,薄型多功能针织面料技术,针织牛仔面料开发技术,高档薄型兔毛针织产品技术。

印染行业

天然纤维高档化后整理技术,面料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有关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回收染料和碱,完善和提高污水治理)的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纺织品表面真空处理技术、等离子处理技术、天然染色技术、特殊功能整理技术、纺织品染色工艺CAM技术,少水及无水印染技术、新纤维、多组分纤维面料染整技术,功能纺织品检测技术。

毛纺织行业

高档兔毛纱纺纱技术,赛络纺、紧密纺、羽绒纺纱技术。

丝绸行业

具有亚热带特色的蚕桑叶技术,真丝绸非甲醛抗皱整理技术,高档次仿真产品生产技术。丝绸家用纺织品技术与生产,茧丝绸功能保健品及衍生产品技术应用。

服装行业

三维立体扫描测量技术的开发及三维服装技术设计。服装功能设计原型技术、服装CAD无缝诊治技术、服装CAM/CIMS技术,智能化服装电脑设计技术,服装无缝加工技术和服装及面料舒适性检测和表征技术

家用纺织品行业

高档时尚家用纺织品的设计开发技术。绿色环保家纺新产品加工技术。

纺机行业

纺织后加工设备及基础配套设备的开发技术,纺织服装信息化产品。

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技术

化纤行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技术,纺织固态污染物处理技术、纺织废气处理技术、纺织废水处理技术、新型中水回用技术、染整余热利用技术、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生产技术。

纺织信息化技术

通过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开发智能化纺织加工技术,如自动控制技术、印染全线自动检测控制技术,适合纺织各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专业化销存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第四章  政策扶持及保障措施

 

纺织产业是我省优势传统产业,发挥其惠农就业、支柱产业、时尚创意经济作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产业规划为龙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个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产业结构从纯体制造向研发、商贸流通相结合转变;产业集群从传统集聚向创新创意型现代产业集群和总部经济为主转变。实现纺织产业走上创新型、集约型发展模式,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和优势。

一、优化产业环境

(一)建立工作机制,制订产业规划。

各级政府部门从战略高度重视纺织产业发展。建立调整提升的管理机制,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通过制订产业规划,提出切合实际、视野超前的指导性文件,指导产业良性发展。

(二)加强和完善纺织产业的政策制度。

继续加强和完善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市场政策、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社会服务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和摩擦应对机制,使之成为保障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

(三)加强服务与指导。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依法简化审批程序。减轻企业负担,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改善审批等工作流程,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律政策环境,提供快捷、便利的优质服务。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针对纺织产业的提升,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建设项目的投入与扶持;建立大宗农产品原料(如棉花、生丝)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省发改委),以确保纺织用原料的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完善经济服务功能,加大财税和融资支持力度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国家已出台的税收政策,做好技术研发、投资、固定资产折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和减负工作。

(二)支持企业在产、学、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向国家、省的申报工作,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现有经费渠道,对符合条件的清洁生产先进单位给予资金奖励。

(三)统筹用好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带动面大的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两化融合提升企业。支持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专利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产能设备的企业。

(四)加大融资力度。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银企合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信贷辅助工作,努力解决企业贷款和担保问题。

三、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保障

(一)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以提高纺织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育多层次创新人才、吸引和使用机制为保障,优化行业人才结构,培育和造就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纺织人才大军。包括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工艺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各层次人员的人才保障体系。

(二)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对成长性较好的纺织企业家进行高级培训,增强其在战略决策、公司治理结构、精细化管理、资本运作、国际化经营、人才资源管理、质量和信用体系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2、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努力使我省的纺织行业人才进入国际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企业集聚。支持企业采取股权激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鼓励创新的分配机制。

3、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各企业要建立健全职工在岗培训制度,建立优秀工人到培训基地学习的选拔计划。加强和推动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完善人才考核体系。

(三)加强对我省纺织高校的支持力度。

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产学合作,积极引导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探索深度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为行业源源不断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

四、实施名牌战略,培养自主品牌

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对纺织产业开拓两个市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领域。要创建有利于品牌生产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安全、良好市场秩序、市场监督的环境等,理清理顺商业流通渠道中各类冗余成本,大力支持品牌企业增设商业网点,进一步降低品牌企业建设品牌、拓展渠道的成本与风险,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品牌。

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商贸和零售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合作,营造适合品牌发展的技术和文化等生态环境,以利于纺织产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加快提高纺织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带动产业升级。

五、加强行业标准建设

引进、消化国际标准,通过对这些标准的引进,促进我省纺织产业素质的提高;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标注体系,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委员会工作,使我省纺织产业的技术与要求在行业标准中得到体现;对于领先于成熟的标准,可以推荐到国际标准化委员会,争取成为国际标准,从而提高行业的竞争优势。

六、建立和完善行业准入制度

为促进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浪费,组织行业协会、专业院校等制定纺织主要行业,尤其是耗能、污染行业的准入制度。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保、安全设施应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贯彻落实国家《印染行业准入条件》,研究重点印染行业准入的实施办法,包括行业准入的程序、多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行业准入审核专家库、行业协会的授权方式、行业内企业的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准入企业公示和年度复查制度等。

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生态纺织产业

(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纺织行业应该进一步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措施。

(二)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

制定和实施主要纺织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切实推进行业能效对标达标。制定纺织行业适用节能技术和装备指导目录。摸清生产、使用的高耗能设备情况,制定高耗能设备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进度。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进纺织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

(三)建立纺织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园

要提高纺织产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就需要在原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纺织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应该实现能源的多级利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纺织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园还能承担部分消纳社会废物。

(四)支持建立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体系

贯彻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念。加强发改经信、环保、城市建设、财政、工商等部门的联合,逐步建立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体系。制定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法规和标准,建立纺织制品的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监控机构,建立监管体系,组织制定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鼓励再利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先进技术开发和推广。

八、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重视纺织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行业外交、产业引导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发挥协会在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参与组织行业规划、行业技术路线图、标准规范、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技术联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纺织产业协调发展。                             (本篇文章来源于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相关新闻: